在构建绿色、高效能源体系的进程中,河北鑫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全鑫220kV变电站的正式投运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节点。这座变电站不仅凭借先进的电力承载能力夯实了能源基石,更通过精准精益的管控模式,在投运首月便实现降本超190万元的显著成效,为企业能源管理变革注入了强劲动力,开启了降本增效的全新局面。
投运即亮剑
重塑能源“供血”格局
在全鑫220kV变电站投运前,企业电力供应面临着网络分散、调配弹性不足等痛点。变电站投运后,宛如能源“中枢神经”,构建起“内源+外源”双轨协同的供电体系。
若用“能源管网”模型形象解读,内源电如同“活水泉眼”,外购电好比“后备水源”,而变电站则是“智能调配站”,它精准整合“泉眼”的出力,科学调控“水源”补给,使各产线设备这一“用水终端”的电力供应从过去的“粗放输送”迈向“精准滴灌”,彻底重塑了企业的能源“供血”格局,为成本管控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。
首战即标杆
产线协同的调控“样板”
事前布局:负荷“智能迁移”。依托变电站智能监测系统,提前梳理产线设备与主变的“供电绑定”关系。检修前,通过变电站柔性切换技术,将关联负荷“无感迁移”至备用主变,有效削减检修单元对应主变基础负荷,从源头上降低了电力成本的“风险点”。
事中博弈:能源“动态平衡”。投运后的变电站让能源调度实现质的飞跃。检修期间,实时监测内源电出力,动态调度能源介质,优先保障内源电满供稳供;同步联动产线以“分钟级”频率优化用电节奏,实现电力供需“动态平衡”,成本曲线持续下探。
事后复盘:体系“迭代升级”。首战告捷后,能源团队以变电站数据为依托,复盘调控全流程,完善“设备能源档案”,细化“小时级”调度机制,将“实战经验”转化为“管控标准”,使变电站投运后的管理体系在不断迭代中变得更加精准高效。
体系重构
以投运为契机的能源革命
全鑫220kV变电站投运绝非单纯的“硬件升级”,而是撬动能源管理体系重构的“支点”。
数字孪生:打造“透明化”管控。变电站搭载智能电表、能源监测模块,与公司“能源管控数字平台”深度融合,构建起设备用电“数字孪生”模型。通过该模型,负荷波动、外购电成本等数据“一屏尽览”,让能源管理从“经验判断”转向“数据决策”,调控精准度呈几何级提升。
协同升级:打破“部门壁垒”。以变电站为核心,建立“能源调度作战室”,生产、设备、环保等部门深度嵌入,形成“电力-生产-成本”联动机制。从此,产线停启、设备运维、能源优化不再是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围绕变电站调控的“协同战役”,让降本增效贯穿生产全链条。
价值裂变
投运催生的“蝴蝶效应”
全鑫220kV变电站投运后的降本成效是“单点突破”,更是“价值裂变”的起点。
成本端:通过精准把握110kV与220kV的电费价差0.006元/度,每月降低用电成本约60万元;全鑫220kV变电站投运后将110kV站切改至220kV变电站,基本容量每月减少60000kVA,节省基本容量费129.6万元。深度挖掘电压等级间成本优化空间,依托220kV变电站高电压等级输电效率优势,通过建立110kV与220kV电压等级的负荷动态迁移机制,在轧钢总厂加热炉等大负荷产线实施“避峰就谷”用电策略——将非关键设备用电时段平移至220kV电价低谷区间,结合内源电与外购电的峰谷电价差机制,利用220kV电网更高的电力接纳能力消纳内源电,各项措施叠加实现单月降本190万元,用数据验证了“高电压输电+精细化调度”模式的成本优化效能。
管理端:以变电站为圆心,构建起更精细、更智能的能源管理体系,推动公司生产管理向“精益化、数字化”深度转型。
生态端:提升内源电利用率,减少外购电依赖,助力公司降低碳排放,为绿色制造注入“鑫达方案”,彰显社会责任担当。
节源添彩绘翠色家园,降耗挥毫书低碳新章。从投运亮相到首战告捷,从体系重构到价值裂变,河北鑫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全鑫220kV变电站正以“精益管控”为笔,书写着能源管理的全新篇章。未来,随着变电站与公司能源网络的深度融合以及管控体系的持续进化,它必将成为降本增效的“动力引擎”,驱动公司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,让“绿色、高效”的能源底色愈发鲜明,为行业能源管理变革提供标杆示范,为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贡献鑫达智慧与力量!